2025年全国已发放退役军人优待证5420万张,覆盖率达到95.1%;悬挂军人军属光荣牌的家庭突破1850万户,年度荣誉感提升指数上升21.7个百分点。退役军人事务部最新发布的《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质量评估报告》显示,光荣牌、优待证已成为军人荣誉感提升的重要载体,但服务满意度评分仅为78.3分,较2024年提升幅度不足3个百分点。这一数据背后,折射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在"形式"与"实质"之间存在的鸿沟,也引发了人们对"两牌"背后深层次问题的思考。
光荣牌和优待证,表面上只是两块牌子,实则承载着国家对军人军属的尊崇与关爱。2018年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后,"悬挂光荣牌"和"发放优待证"成为最迅速推进的两项工作,也是社会各界能直观感受到的变化。光荣牌彰显了军人军属的社会地位,优待证则是军人享受各项优待政策的通行证。这"两牌"的普及,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军人的荣誉感和获得感,也是落实"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"的具体举措。
军人光荣牌看似简单,却是国家对军人职业尊崇的重要象征。这块牌子不仅悬挂在军人和军属家庭的门前,更悬挂在全社会的心中。据调查,悬挂光荣牌的家庭中,83.7%的人表示邻居和社区对其态度更加友善,76.2%的人感到社会地位有所提升。光荣牌已经成为一种无形的社会认同和尊重的标志。
"挂上光荣牌后,社区每年都会组织慰问,邻居们也经常主动帮忙。孩子在学校受到老师更多关注,家人都感到很自豪。"一位现役军人家属这样描述光荣牌带来的变化。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,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认同与尊重。
退役军人优待证则是另一个重要举措。这张小小的证件,是退役军人享受各项优待政策的"钥匙"。截至2025年,全国共有26大类138项优待政策与优待证直接挂钩,包括交通出行、文化旅游、医疗卫生、子女教育等多个领域。优待证的广泛应用,让退役军人切实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。
"拿着优待证去医院,可以优先挂号就诊;坐高铁有票价优惠;去景区常常免门票。虽然每次优惠金额不多,但这种被尊重的感觉很好。"一位退役10年的老兵分享了自己使用优待证的体验。这种体验正是优待证价值的直观体现。
光荣牌和优待证的普及,是否意味着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已经取得了圆满成功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从表面上看,"两牌"工作推进顺利,但深入调查后会发现,在这光鲜亮丽的数据背后,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。
第一,服务理念与管理思维的错位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定位本应是服务部门,但在实际工作中,不少地方的退役军人事务机构仍延续着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,将自身视为管理者而非服务者。这种思维定位的错位,导致工作方式存在偏差,服务质量难以提升。
"去退役军人事务局办事,感觉和去其他政府部门没什么区别,工作人员态度冷淡,流程繁琐,效率低下。"一位退役军人吐槽道,"他们似乎忘了自己是服务部门,而把自己当成了管理部门。"
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第一季度的内部通报也指出,全国有37.5%的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存在"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"的问题,服务意识不强。这一现象反映出,一些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人员未能真正树立起服务理念,仍把自己当成管理者,而非服务提供者。
第二,问题解决能力不足。退役军人群体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,有历史遗留问题,也有现实困难。但一些地方的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在解决实质性问题上显得力不从心,更多停留在表面工作上,难以触及深层次矛盾。
"我反映的问题已经一年多了,来回踢皮球,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。每次去问,就说在协调,让再等等。"一位因政策变动导致待遇受损的退役军人无奈地说,"感觉他们只会发牌子,遇到真正的问题就躲着走。"
数据显示,2025年全国退役军人信访量达到63.7万件,其中涉及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占比高达43.2%,问题解决率仅为54.8%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大量退役军人实际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的现实。相比之下,光荣牌和优待证的发放工作进展顺利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第三,服务人员专业素养不足。退役军人事务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,需要工作人员不仅熟悉退役军人政策法规,还要了解军队文化、军人心理,具备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。但目前不少地方的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不足,难以胜任工作需求。
"有次去咨询政策,接待我的工作人员竟然连最基本的退役安置政策都说不清楚,让我自己去网上查。"一位即将退役的军官表示,"感觉他们对军队和军人的了解太少,根本无法理解我们的诉求。"
退役军人事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,全国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工作人员中,有军队工作经历的仅占16.3%,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为57.6%。这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背景和培训,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。
面对这些问题,如何推动退役军人事务工作从"两牌"的表面形式走向深入服务的实质?这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。
第一,强化服务理念,摒弃管理思维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首要定位是服务部门,而非管理部门。每一名工作人员都应树立"以退役军人为中心"的服务理念,将满足退役军人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具体措施包括:开展服务理念教育培训,将服务质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;建立服务满意度评价机制,让退役军人直接评价服务质量;推行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,提高服务效率和透明度。
"服务不是简单的办事,而是要站在退役军人的角度思考问题,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。"一位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表示,"我们中心推行'五心'服务法,即热心、耐心、细心、用心、贴心,努力让每位退役军人感受到家的温暖。"
第二,聚焦问题解决,提升攻坚能力。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应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工作重心,特别是要勇于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和复杂矛盾,不回避、不推诿,切实为退役军人排忧解难。
具体措施包括:建立问题台账,实行销号管理;对复杂问题成立专项工作组,集中力量攻坚;强化部门协同,打破信息壁垒,形成工作合力;设立急难愁盼问题专项解决基金,为特殊问题提供资金支持。
"我们建立了'四色'问题分级处理机制,将退役军人反映的问题按照难易程度和紧急程度分为红、橙、黄、绿四个等级,分别对应不同的处理流程和时限。"一位市级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介绍,"特别是对那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'钉子户'问题,我们专门成立了攻坚小组,一个一个地啃下来。"
第三,加强专业建设,提升服务能力。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支撑,应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,提高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。
具体措施包括:优先从退役军人中招录工作人员,充分发挥他们熟悉军队、了解军人的优势;建立健全培训体系,定期组织政策法规、心理咨询、职业指导等专业培训;编制工作指南和操作手册,规范服务流程和标准;引入社会专业力量,为退役军人提供多元化、专业化服务。
"我们服务中心有20名工作人员,其中15人是退役军人,他们更了解战友的需求和心理,沟通起来没有隔阂。"一位县级退役军人服务中心负责人说,"我们还定期邀请心理咨询师、法律顾问、职业规划师等专业人士来中心坐班,为退役军人提供专业服务。"
第四,丰富优待内涵,提升获得感。光荣牌和优待证不应仅仅是形式象征,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福利载体。应不断丰富优待政策内容,提高优待标准,让退役军人和军属从中获得更多实惠。
具体措施包括:扩大优待范围,将更多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纳入优待范围;提高优待标准,增加优待力度;简化优待流程,推行"一码通行",减少证明材料;加强社会参与,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为退役军人提供专属服务和优惠。
"我们正在推动'优待证+'服务模式,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退役军人服务。"一位省级退役军人事务厅负责人表示,"目前已有超过200家企业加入我们的'拥军优抚联盟',为持证退役军人提供专属优惠和服务。"
第五,强化科技支撑,提升服务效能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,构建智能化、便捷化的退役军人服务体系,让退役军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。
具体措施包括:建设退役军人服务一体化平台,实现信息共享、业务协同和服务整合;开发退役军人服务APP,提供政策咨询、业务办理、投诉反馈等在线服务;应用大数据技术,分析退役军人需求特点,提供精准服务;推行"互联网+退役军人服务"模式,破解服务"最后一公里"难题。
"我们开发的'退役军人e家'APP已接入47项服务功能,实现了80%的业务在线办理。"一位退役军人事务信息化建设负责人介绍,"特别是在疫情期间,这一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,让退役军人在家就能办事,不用来回跑腿。"
网友"老兵心声"在社交平台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:"光荣牌和优待证确实提升了我们的荣誉感,这点要肯定。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,比如就业创业支持、医疗保障、住房安置等。希望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能真正沉下心来,了解我们的实际需求,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,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发牌子、贴标签上。"
另一位网友"军转干部"则评论道:"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成立几年来,确实做了不少工作,但还存在重形式轻内容、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。希望能真正转变服务理念,把解决问题作为工作重心,让我们这些退役军人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和支持。"
光荣牌和优待证,绝不仅仅是两块牌子,而是国家对军人军属尊崇和关爱的具体体现。要让这"两牌"真正发挥作用,就必须在形式之外注入丰富内涵,提供优质服务,解决实际问题,切实提升退役军人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荣誉感。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落实"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"这一目标。
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。我们期待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不断改进工作方式,提升服务水平,让光荣牌和优待证成为连接军人与社会的桥梁,成为退役军人享受各项优待政策的通行证,成为彰显军人荣誉和地位的象征。
你对退役军人事务工作有什么看法?认为光荣牌和优待证发挥了什么作用?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工作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建议!
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