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问大家一个问题:
假设你是一个学霸,通过刻苦努力考入了北大,毕业后去海外深造并回国任教,还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,手头上有数百万的积蓄,这时候你最想做的事会是什么?有没有想过,放下所有的名利和财富,回归自然,过一种远离尘世的生活?如果你是这样的人,敢不敢做出这种决定呢?我猜大多数人,都会觉得这样的选择过于奢侈和难以实现吧。
但故事的主人公,王青松,竟然做出了这种超脱常理的选择。他的决定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?当他面临着7岁儿子的教育问题时,他又会作何抉择?他究竟是成为了一个超脱尘世的哲学大师,还是在命运面前成为了一个屈服于现实的失败者?
展开剩余88%王青松是上一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,1957年生于西北大地的洛阳新安县。那时候,父母都是传统的农民,家庭背景清贫,但他们的心地却是无比干净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,国家百废待兴,社会各方面正在逐步建立与完善。王青松从小热爱读书,看到自己孩子的兴趣,父母也没有阻拦,反而主动把他送去学校接受教育。对比那个年代许多孩子被要求帮忙家务、认为上学不重要,王青松能有这样的父母,无疑是幸运的。
1974年,王青松成为了村里唯一的高中生,其他同龄的孩子大多已经走上了生产岗位。而他凭借家中清白的背景,在一次国家的选拔中进入了保密部门工作,并凭借过人的记忆力成为了工作中的佼佼者。
22岁的王青松又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个机会——1979年,国家恢复了高考,王青松凭借自己的实力一举成为了洛阳文科状元,顺利考入了北大的政法系。此时,他成了村里人眼中的风云人物。每逢节假日回家,他总是被大家热情地拜访,家门口人流如织,充满了尊敬和崇拜。王青松也非常享受这种受到敬重的感觉。
大学里,王青松因为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,已经表现出过人的冷静和睿智。大家把他称作“大哥”,因为在他的身上,别人总能感受到一种成熟的稳重和独特的魅力。毕业后,王青松选择继续深造,在研究生阶段,他提出的研究课题独具新意,成绩也非常突出。很快,他便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硕士学位,并顺利留校任教。可以说,王青松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,成功地实现了阶层的跨越,成为了令人羡慕的高层知识分子。
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笔初始的财富,而王青松也不例外。作为北大的一名教师,他的第一桶金,来源并非教学工作。大学时期,由于家境贫寒,身边的许多同学家庭条件较好,很多都是高干子弟或商人子弟,王青松深知自己要想过上优渥的生活,唯有依靠自己的能力。而在80年代,气功成为了中国的养生潮流,王青松从小就对气功有所涉猎,认为这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领域。
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,精心构思,将自己的哲学学识与气功相结合,再加上他在北大的身份,成功开设了气功养生班。这些课程的学费并不便宜,80年代的10元钱已经是高价,但这并没有阻挡学员的热情。两年时间,王青松便赚得了350万元,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。
除了财富,王青松的气功养生课程还让他结识了人生的伴侣——张梅。张梅是外国语系的校花,几乎所有的男生都曾暗恋她。而她却被王青松的成熟与沉稳所吸引,甚至主动追求他。很快,二人便结婚,王青松的事业和爱情可谓双丰收,风光无限。
然而,气功养生的热潮始终是有时效性的,王青松没想到自己成功的课程竟然在短短两年内迅速衰退,眼看着财富源泉干涸,王青松陷入了迷茫。此时,他决定再次追求学术上的突破,准备考博。于是,他瞄准了当时知名的哲学教授汤一介,报考了其博士课程。面试时,汤教授评价他聪明过人,但过于功利,认为他不适合攻读哲学博士。王青松虽然感到失落,但并没有放弃,第二年他再次尝试,然而依旧被拒。
随着一次次的失败,王青松开始怀疑自己。曾经无论是学业还是事业,都顺风顺水,谁知考博这件事却屡屡碰壁。他开始陷入自我怀疑的泥潭。而张梅的情况也并不乐观,虽然她在北大任教,但事业上并未取得进展,同事们纷纷晋升职称,只有她停滞不前。夫妻俩相对沉默,彼此都能感受到对方内心的困惑与迷茫。
为了逃避这种沉重的压力,王青松和张梅决定去河北的山里度假。在那片宁静而广袤的自然景色中,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久违的内心平静。夫妻俩在这里购买了10亩地,并雇人管理,一有时间便到山中居住。
几年后,1998年,张梅因压力过大患上了抑郁症,决定辞去工作,并彻底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两年后,王青松也辞去北大的工作,彻底远离了都市的喧嚣。夫妻俩用之前赚到的350万元,在山里承包了2000多亩的土地,自己动手盖起了爱巢。王青松亲自设计每一处建筑,亲手砌起一砖一瓦。他们开始过上了自给自足的生活,种桃树、种蔬菜、养家畜,过得平静而满足。
他们从不接触化学肥料,身边没有电子产品,完全与外界隔离。即便是亲戚来了,也只能短暂看一眼,就离开。他们早已习惯了只有彼此的生活。然而,随着时间流逝,王青松夫妇逐渐意识到,儿子小宇已经到了上学的年纪,而他们却没有给他任何的教育。他从未接触过书籍,也没有同龄的伙伴,甚至连电视和电子产品都没有。
一天晚上,张梅对王青松说道:“儿子该上学了。” 王青松顿时愣住了,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忽视了这个问题。
“是啊,他这么大了,却没有接触过外面的世界。” 王青松叹了口气,“我们可以一直待在这里,但孩子不行,他也许会有不同的未来。”
“学校还是北京的好,我们当时为了追求自由,放弃了一切。没想到,今天为了孩子,我们又得回去了。” 王青松低头看着远方的青山,心中满是复杂的情感。
“你后悔了吗?” 张梅问。
“不后悔,只是觉得孩子要重新走我们走过的路,心里有点不安。” 王青松苦笑了一下,“明天我去找以前的同学,看看能不能帮小宇入学。”
第二天,王青松找到了一个商店,打电话联系了日报社的记者唐师曾。接到电话的唐师曾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,因为电话那头的人竟然是失联多年的王青松。唐师曾激动地喊道:“大哥,11年了,你去哪了?”
“我回大山了,抱歉让你担心了。” 王青松的声音有些哽咽。
“你住哪,我明天就去看你。” 唐师曾迫不及待地表示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