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正有功夫在身的人,行走坐卧,身形步态,自有一股说不出的从容。步履带风,筋骨爽利,体内仿佛蕴藏着江河奔涌般的势能,举手投足间,不端架子,却自有风骨。
反观若体内气机不畅,精神萎靡,身体各部功能退化,难以协调如一,这身子骨便成了沉重的负累,动辄气喘吁吁,何谈施展拳脚?可见,这功夫的根基,首先在于一个“活”字。
如何让身子“活”起来?平日里的养护至关重要。筋骨要时常“抻一抻”,放长舒展,如同拉开的强弓,蓄势待发。合劲不是把全身肌肉死命地挤作一团,那叫僵滞;真正的合劲,是周身如抱圆球,松而不懈,撑而不僵,内里圆融饱满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意识要像流水一般,绵绵不绝,引导气息。小腹(丹田)是力量的源泉,要懂得柔和地松紧转换,一松一紧间,活力自然焕发。脚下行拳,讲究的是轻灵又沉稳,仿佛足底生莲,点尘不惊。
坐下时,坐骨要沉实,如同古树盘根;头顶虚虚领起,似有细线悬提,精神自然挺拔。丹田(小腹深处)要轻轻“吊”起来,含蓄裆部,两腿微微内裹(裹腿之意),松开两侧髋关节,细细体会骨盆如石磨般沉稳下坠。
脊柱节节松开,上下通直,如大龙升腾。这中轴一通,力量才能上下贯穿。再看那形意五行拳,劈、钻、崩、炮、横,名虽为五拳,实则是五种核心劲路的锤炼,是身体发力的五种根本模式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劲在立脊拔腰,脊柱如大枪挺立,腰脊之力贯通,自上而下,如斧劈木,劲力沉实而直透。劲在拧腰螺旋,腰如磨盘急转,带动周身拧裹,劲力如电钻般旋转突进,穿透力极强。
劲在刹腰整合,腰胯瞬间刹住,如同拉满的弓弦骤放,将全身松沉蓄积之力于一点猝然爆发,直射而出,快如离弦之箭。劲在活腰抛物,腰如灵活的轴承,将周身之力如炮弹般旋转着“抛”送出去,既有劲在抱丹磨盘。
此劲尤为精妙,需“吊丹”,微微抽缩小腹,凝聚丹田之力,如同抱定一个圆球。然后腰胯如磨盘般左右拧转。亦有练法讲究“兜盆”,即骨盆微微上翻前卷,凝聚丹田力,后方(腰骶)如填海般稳固核心,再行左右拧腰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两种皆可,核心都在于腰腹丹田的凝聚与拧转,如同磨盘碾磨,产生浑厚连绵的横劲。架子大小,贵在合适。拳架如同量体裁衣,需根据自身身形长短、筋骨宽窄,打造契合自己尺码的拳。
架子太小,如同缩手缩脚,结构间的张力便丢失了,劲力憋屈难出;外架太大,一味追求舒展,内里的空间反而被撑死,气息不畅,劲力浮漂。合适二字,乃是平衡之道。
如“单鞭”一式中的“叼勾”,手背微微隆起,小指一侧暗暗掐住一股劲。可别小看这细微之处,此处属手少阴心经,劲力贯注,长期习练,有滋养心肾、强固根本之效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再如“斜行拗步”中的勾手,勾手之时必沉肩坠肘,将肱骨(大臂骨)拧转沉下,肘尖如坠,指向地面,小臂则如拧麻花般旋拧蓄劲,沉实而灵动。自重沉坠,是功夫的根基。
功夫不在架式高低,而在筋骨开合间那一口丹田气,在步胯相合时那一点脚底根。身上活泛了,举手投足,皆是功夫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